Page 52 - 白杨17.FIT)
P. 52
离子反应都为于第二章第二节遥 新课改后人教版把 钠的导电性实验冶 分别研究固态氯化钠尧 熔融状态
物质的量放在了第二章袁 而鲁科版物质的量还放在 的氯化钠和 NaCl 溶液能否导电得出以下结论院 固
第一章遥 人教版关于 野离子反应冶 知识点集中分布 态氯化钠不能导电袁 熔融状态的氯化钠和氯化钠溶
在第一章第二节中袁 主要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袁 有 液都能导电遥 再通过微观层面分析导电和不导电的
利于学生系统学习遥 [2] 学生在学习离子反应后袁 原因袁 给出了电离的概念袁 最后通过例举其他在熔
初步具备了微观意识袁 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 融状态和水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袁 给出了电离的
的量这一概念遥 概念袁 最后给出了电解质的概念遥
教材编写位置的不同袁 体现了人教版和鲁科版 从实验来看袁 人教版主要测量了氯化钠和硝酸
不同的编写意图和用意遥 人教版主要从化学反应的 钾固体和液体状态以及蒸馏水的导电性袁 没有涉及
角度来编写袁 先介绍离子反应袁 再介绍氧化还原反 到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测量袁 鲁科版虽然只测量了
应遥 鲁科版主要是从物质的分类这一方面来编写袁 氯化钠一种化合物的导电性袁 但测量了固体尧 液体
先后介绍了两类物质袁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袁 氧化剂 和熔融三种不同状态的导电性遥
深
和还原剂遥 野离子反应冶的学习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
度
教 1.2 概念的构建 物质及其变化袁 此外袁 初中阶段的化学反应均是用
研
野电解质冶尧 野电离冶 属于概念原理性知识袁 体 化学方程式表示袁 学生缺乏对反应实质的认识 [3] 袁
窑
新 [3]
现了化学学科观念袁 学生具有较多的前概念遥 而高中阶段离子方程式能够很好地解释反应的本
教
材 人教版和鲁科版 野离子反应冶 编写中都包含电解 质袁 同时也为选修阶段相关学习奠定了基础遥
研 质尧 电离和离子反应这三个重要的概念遥 从表 1 可 表 2 人教版和鲁科版关于离子反应概念的构建
究
以看出人教版和鲁科版在电解质和电离概念界定上 版本 离子反应概念的构建
50
基本是一样的袁 但在概念构建上所运用的测量溶 实验1-3院2mLNa 2 SO 4 溶液和2mLBaCl 2 溶液
混合袁 写出Na 2SO 4和BaCl 2的电离方程式袁 分析
液尧 测量状态尧 测量数量上却有很大的区别遥
人教版 Na 尧Cl 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袁而SO 4 与Ba 生成
2-
+
-
2+
表 1 两个版本教材电解质尧 电离概念界定 了难溶的BaSO 4沉淀遥 从微观角度袁 其实质是院
2-
2+
Ba +SO 4 =BaSO 4引袁引出离子反应概念遥
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
人 电解质 观察.思考院进行稀硫酸与Ba渊OH冤 2溶液反
化合物叫做电解质遥
教 应实质的研究袁 测得其导电率袁 分析反应的实
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袁 形成自由移 质袁 再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NaOH反应的实
版 电离 鲁科版 质袁通过交流.研讨栏目分析五组反应的实质袁以
动的离子的过程叫电离遥
及反应前后溶液中电解质所产生的离子种类和
人们把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 数量的变化袁总结离子反应的概念遥
鲁 电解质
化合物称为电解质遥 通过表 2 可以发现通过对比袁 发现人教版和鲁
科
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能够自由移动 科版在概念引入时所涉及的实验和化学反应虽然不
版 电离
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遥
同袁 但都利用宏观现象来阐明微观粒子反应实质袁
人教版主要是通过实验 1-2袁 在三个烧杯中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袁
别放入干燥的 NaCl 固体尧 KNO 3 固体和蒸馏水袁 将 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尧 变化观念与
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三个烧杯中袁 分别接电源袁 观察 平衡思想尧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
并记录现象遥 然后再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 NaCl 溶 养的发展遥
液尧 KNO 3 溶液袁 观察记录现象遥 最后得出结论袁 1.3 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
从而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再通过微观层次分析水溶液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人教版和鲁科版也有差
和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原因引出了电离的概念遥 异遥 人教版以 NaSO 4 和 BaCl 2 反应为例来讲解离子
鲁科版首先是通过观察.思考栏目 野研究氯化 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步骤袁 采用的是 野四步法冶院 写尧